2020年的入伏時間為7月16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就要到了,氣溫飆升,也即將進入爆胎高發(fā)期。每年因為爆胎而導致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數(shù),不僅僅造成了很大的財產(chǎn)損失,還威脅到駕乘人員的生命安全。
那么,造成爆胎的原因有哪些呢?我們應該如何在日常運營、維修保養(yǎng)中規(guī)避這些問題,將爆胎風險降到最低呢?
原因一:輪胎過度磨損或有異物
在日常運營中,不同軸載重不同,和地面的摩擦力也不同,因此不同輪胎的磨損也不同,如果再加上行駛過程中的錯誤操作,比如急踩剎車等,會造成輪胎過度磨損,長期以往,輪胎胎面會變薄,容易發(fā)生爆胎。
另外,在行駛過程中,輪胎的花紋中也會經(jīng)常存在一些碎石、釘子等異物,或者同軸單邊兩個輪胎之間夾雜異物,在行駛顛簸過程中也會磨損輪胎,不及時清除,會增加爆胎的風險。一旦輪胎出現(xiàn)鼓包情況,出現(xiàn)爆胎的概率非常高!一定要及時更換輪胎。
處理方法:定期檢查輪胎的磨損情況,根據(jù)前后、左右輪胎的不同磨損情況及時將輪胎位置進行調(diào)換,定期做好四輪定位,避免同一軸上安裝不同型號或者新舊差異比較大的輪胎,盡量保持相同的磨損程度;及時更換超過使用周期或者嚴重磨損的輪胎。
在每一次出車前尤其是上高速前,都應該檢查好輪胎胎壓、清理輪胎夾縫上的異物,觀察胎面是否存在裂口、過度磨損等狀況,及時排除隱患;學會預見性駕駛,保持良好的駕駛習慣,盡量減少急踩剎車急轉彎等。
原因二:頻繁制動、使用淋水忽冷忽熱
有一些經(jīng)常跑山路的車輛,爆胎的風險比較大,主要是因為在下坡路面長時間使用制動器,制動器會出現(xiàn)高溫現(xiàn)象,溫度也會傳遞至輪胎處,輪胎溫度隨之上升,內(nèi)部氣壓也比較高,容易發(fā)生爆胎。
再加上為了降溫,很多卡友會選擇使用淋水器或者直接往輪胎以及制動器部分澆水降溫,溫度變化過快也會導致輪胎內(nèi)氣壓變化過快,增大爆胎的風險。
處理方法:使用排氣制動等輔助制動系統(tǒng)來代替淋水器,通過減少剎車次數(shù)來降低剎車鼓以及輪胎的溫度。
事實上淋水器屬于違法改裝,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對剎車片等進行降溫,但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大家在使用時需多注意。
最好是在一上路就把淋水器打開,持續(xù)降溫,而不要等輪胎、輪轂等溫度已經(jīng)上升后再進行降溫;另外盡量在長時間行駛后,停車一段時間,讓車輛各部分自然降溫,司機也可以好好休息一下。
原因三:超載、輪胎氣壓過高或過低
為了提高運營收益,很多卡友會選擇超載運輸,而這也正是造成車輛輪胎爆胎的原因之一,長期超載運輸會導致輪胎過度磨損,輪胎內(nèi)部氣壓過高,長期以往到達臨界點就容易出現(xiàn)爆胎。
另外,充氣時輪胎胎壓過高,不僅會影響制動效果,一旦遇到高溫或者碰撞到尖銳物品,就容易發(fā)生爆胎;而輪胎胎壓過低,也會增加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加速輪胎的磨損;另外,胎壁的形變也比較大,容易造成局部溫度過高,同樣會增加爆胎的風險。
處理方法:超載運輸?shù)奈:Σ粌H僅是容易爆胎,對于整車的制動效果、車輛各部件的使用壽命和效果都會出現(xiàn)負面影響,得不償失,建議大家在日常運營中合規(guī)裝載。
原因四:品質(zhì)不過關或受過“傷”
輪胎品質(zhì)不過關也是造成爆胎最常見的原因,很多卡友為了降低運營成本,會選擇一些三無產(chǎn)品,貪小便宜容易吃大虧,可能在短期使用沒有太大的問題,如果長期使用或者又存在上述問題時,很容易發(fā)生爆胎,得不償失。
另外,輪胎如果在此前存在“內(nèi)傷”,因為漏氣等原因而修補過,如果縫補技術不過關,或者經(jīng)歷長時間的顛簸、使用也容易發(fā)生爆胎。
處理辦法:從正規(guī)渠道購買正規(guī)品牌的產(chǎn)品,并且在更換輪胎后做好緊固等。一旦輪胎出現(xiàn)損壞等,要及時去靠譜的維修點去維修、處理,最好不要自己隨意動手,不正確的維修手法同樣存在風險。如果輪胎損壞比較嚴重,最好不要抱有僥幸心理使用,冒險上路,還是應該及時更換。
突遇爆胎怎么做?
在日常行駛中,大家一定要多注意以上這幾點,多檢查多維護,將爆胎風險降到最低。一旦非常不幸的突然在行車過程中遇到爆胎,也別緊張失了分寸,一定要冷靜做好處理。
如果是轉向橋發(fā)生爆胎,容易出現(xiàn)跑偏甚至側翻,危險性比較大,千萬不要急打方向盤,雙手緊握方向盤,及時松開油門踏板,盡量保持直線行駛。等車速降下來一些之后再輕踩剎車,切忌猛踩剎車,容易發(fā)生甩尾或者側翻。
如果是傳動橋或者掛車發(fā)生爆胎,同樣要緊握方向盤,控制好車輛行駛的方向,點踩剎車,同時靠邊減速停車。停穩(wěn)后應該及時打開雙閃,在車輛后方放置三角警示牌,如果是在高速路上,駕乘人員應該迅速撤出高速路,及時撥打救援電話,防止二次事故。